第 526 期
內容監制:康延芳?頁面監制:和肖靜 欄目主持:林楠?編輯:蘇楨淇
第 526 期
渡船:親眼目睹親戚過河溺水 他出錢造了擺渡船
聶萬順坐在黔江中心醫院病房外的板凳上,低垂著眉眼,一籌莫展。他手里握著用牛皮信封裝好的一沓錢,共有15000元,這是老鄉們為他湊來的捐款,當他的妻子被查出肺癌以來,這個年近50歲的漢子一下子蒼老了許多。
“聶萬順!”“聶萬順”看著手里的牛皮信封,聶萬順陷入了深深的回憶,腦海中仿佛又聽到米場壩村的村民在喊他。曾經,聶萬順這三個字在村里就像是“機動隊”,哪家的娃娃上學要過河了,哪家有事需要幫忙了,村民都會扯著嗓子到河邊喊著“聶萬順!”
聶萬順的家鄉在重慶彭水縣郁山鎮米場壩村,那里有條朱砂河。上世紀80年代,村民要到鎮上,必須赤腳趟水過河,甚至包括上學的學生娃娃。朱砂河從聶萬順家門前流過,每次,他看著村民和孩子們淌水過河都懸著一顆心。
“很遠的地方有座橋,如果要繞路走橋,大約得多花費2個小時的時間。”聶萬順說,朱砂河枯水季節約一二十米寬,水可以沒過膝蓋,漲水時就有30多米寬,大人都不敢過河,“以前有政府有設渡口,后來擺渡人去世了,渡船也就停了。”
其實,聶萬順的擔心不無道理,據村里多位村民回憶,在1990年時,有人過河時被河水沖走溺亡。這人,正是聶萬順妻子的堂弟安世玉。
那個夏天,聶萬順至今記憶猶新。因為下了場大雨的緣故,朱砂河的水很急。
那天,安世玉準備去趕場打菜油,路過聶萬順家,兩人還打了個招呼。聶萬順看著安世玉脫掉鞋褲,在手里舉著過河,河水沒過了他的腰。
聶萬順對著安世玉喊了句:“小心點!”對方回了句:“沒事,水不深。”聶萬順也沒在意了,進了堂屋。
突然,一聲急促的“救命”,讓他趕緊跑了出來。聶萬順看到安世玉在河中央撲騰著,已經被沖走七八米遠。他褲子都沒來得及脫掉就跑下河,但最終,還是沒有救到人。
兩天后,安世玉的遺體在下游的一個河灘被發現。此后,看到村民和學生從門前過河,聶萬順都會扯著嗓子吼“小心點,走慢點。”他站在門前直直地盯著過河的人,直到他們安全過了河,他才會去做其他的事。
聶萬順是個普通的農民,文化不高,他一直希望下一輩人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。特別每次看著學生們趟水過河,他都擔心不已。思來想去,他和家人商量,自己掏錢造個船繼續擺渡。
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,家里拿錢找木匠打了只船,此后的幾十年,聶萬順就和這艘船牢牢“綁在”了一起。
渡人:風雨不改堅守23年 免費為村民擺渡
每天早上六點過,聶萬順就起床了,他拿著竹竿,來到河邊的渡船上等待這坐船的村民和學生。
冬天的時候,天還沒亮,聶萬順就到了河邊,用河水洗把臉讓自己清醒過來,冰冷的河水有些刺骨,他打了個哆嗦,把手在嘴里哈了口氣放進兜里,坐在岸邊吧嗒幾口煙,等著需要坐船的人來。
聶萬順習慣性地帶著手電筒,看見有人從遠處走來,他就幫著電筒給他們照明。等村民都上了船,他撐著竹竿讓船緩緩向對岸駛去。江水很靜,村民們有的沉默不語,只有孩子們討論學校的趣事的聲音喧嘩著,打破了米場壩村的寧靜。聶萬順也不插話,靜靜聽著,偶爾跟著發出幾聲笑聲。
待大家上了岸,聶萬順又回家扛起鋤頭,出門下地做農活。等到了下午放學的時間,他又早早到了渡口,等待放學的孩子。
每次,聶萬順都是等村里的學生坐滿了,他才會把船撐走,學生們也很準時。然而有一天早上,有個叫聶超的孩子一直遲到了半個小時左右還沒來。聶萬順將學生們送到對岸后,去了聶超家里查看情況。
原來,聶超考砸了,心情沮喪產生了厭學情緒。聶萬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:“娃兒,你看我跟你父親這輩就是不識字,所以沒出息,你們現在條件好,有書讀,要珍惜。”聶萬順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,不會說大道理,但他這番樸實的話卻觸動了聶超的心。
第二天,聶超早早就出現在了河邊。兩人見面后,對視而笑,什么都沒說,但似乎什么都明白了。
村里的鄉親需要渡船或者家里有事需要幫助,就會扯著嗓子叫聶萬順,他聽到后立馬丟下手里的農活,小跑過去。
在村民老郭的記憶里,聶萬順從來沒有收過一份船費。有時候村民們給錢,聶萬順全都拒絕了,他說:“鄉里鄉親的,大家住在一起,都是互相幫助,而且大家經濟都不寬裕,沒想過收他們的錢。”
聶萬順的渡船,一撐就是23年。
渡情:妻子患癌 村民集體幫他籌款渡難關
慢慢的,村里的條件開始好了起來,壯勞力都去外面掙錢了,但聶萬順始終不愿走出大山,他覺得,如果自己也進城,就沒人管這些過河的學生了著。直到2013年,村里修了公路,很多村民買了車,交通方便了,學生們也都到城里讀書,慢慢的,這里不再需要人擺渡,聶萬順這才停了渡,與妻子進城打工了。
今年7月,聶萬順的妻子在黔江中心醫院檢查出肺癌早期,昂貴的醫藥費讓聶萬順一籌莫展。“不管花多少錢都要醫!”聶萬順四處借錢給妻子治病,幾期化療下來,已經用了好幾萬元,聶萬順一邊在幫人做木工,一邊照顧妻子,經濟的壓力讓這個漢子老了一大頭。
得知聶萬順妻子患癌,堂哥聶萬明也是驚了一頭。在他印象里,聶萬順一家老老實實,生活也過得很緊,不富裕,這筆費用著實讓這家子人難以承擔。可咋整呢?聶萬明將聶萬順的情況,在村里的微信群發布了出來,并號召大家幫忙捐款。
村民們聽后,立馬幫忙籌錢,這家幾百、那家幾百。以前聶萬順幫助過的村民來了,載過的學生娃也來了,大家陸陸續續為聶萬順的妻子籌集了15000元的捐款。
聶萬順曾經的船客老郭給其妻子捐助了200元。他說,聶萬順為人實在,平時話不多,以前他經常免費載人過河,現在大家的這些錢算是給他補上的“船費”。“他現在生活很難,希望能幫到他一點”。
“覺得很感動,很感謝他們的關心和照顧。”聶萬順不大會說話,面對大家的好意他大多只會低著頭使勁點著頭不停說著“感謝!”。他說自己以前為大家做的事情都很微薄,沒想到大家還能記得他,還來幫助他。
其實幫助聶萬順的不只被他擺渡過的人,記者從米場壩村委會了解到,考慮到聶萬順家里因病致貧,村里已幫其申請低保,申請下來后,醫保報銷后,還能一次性報銷10%的醫療費。
“聶萬順!”透過病房外長長的走廊,低垂著頭的聶萬順循聲抬起頭遠遠望了出去,他手里捏著塞滿錢的信封,仿佛看到走廊的盡頭是鄉親們的笑臉,里面有老郭,有聶超,還有妻子的堂弟安世玉。